桌遊如何成為香港教育現場的生命教育利器?——專訪陳兆東牧師

在香港教育現場,桌遊作為生命教育與情緒輔導工具的應用正逐步興起。今次專訪「教育朝聖之路」邀請到資深桌遊培訓師陳兆東牧師,細談他如何將桌遊由教會推廣到學校、社工及教師培訓,並分享桌遊在啟發學生價值觀、促進情緒健康及建立師生關係上的多重價值。

桌遊的教育起點:減壓、開心、放下防衛

陳牧師強調,當一個人開心時,壓力自然減低,防衛心也會放下。這正是桌遊在教育現場的「魔法起點」——老師或輔導者本身願意投入遊戲,帶動參與者放鬆心情,從而更容易進入深層對話。他坦言,自己最初並非桌遊愛好者,但因教會留下大量桌遊,機緣下開始嘗試,發現其在個人輔導、團體活動中都極具幫助,能有效了解年輕人的內心世界。

桌遊的獨特優勢:開啟真誠交流與價值觀討論

相比傳統輔導,桌遊能更快建立信任感,特別適合內向或難以開口的學生。遊戲過程中,參與者會自然流露真實情緒,老師亦能觀察到學生在壓力、失敗等情境下的反應,這些都是平日對話難以觸及的真實面向。例如透過Story Cubes這類遊戲,學生在編故事時會投射自身經歷,老師可藉此引導討論其價值觀與人生選擇。

由台灣經驗到本地實踐:桌遊成為生命教育新工具

綽絲提及到曾到台灣交流,發現當地早已將桌遊融入生命教育及價值觀課程,如性教育、人生抉擇等主題。遊戲設計出不同場景,讓學生在模擬抉擇中展現個人價值觀,老師則從旁觀察、引導討論,而非單向說教。回港後,他積極推動桌遊培訓,並設計認證課程,吸引不少老師、社工、教會領袖參與。

桌遊培訓的理論基礎與實踐重點

陳牧師強調,桌遊作為教學工具,背後需有理論支持與清晰理念。他指出,許多桌遊設計師本身是數學家、心理學家、遺傳學者等,遊戲機制中蘊含豐富的價值觀與潛意識訊息。作為教育者,應善於發掘遊戲背後的意義,並以體驗式學習(experiential learning)、遊戲化(gamification)等理念,將遊戲經驗轉化為有意義的成長討論。

桌遊教學的實務建議:由簡入深,觀察與引導並重

對於初次嘗試的老師,陳牧師建議:

  • 先選擇簡單、容易上手的桌遊,自己投入其中,營造安全、歡樂的學習氛圍。

  • 遊戲過程中細心觀察學生反應,特別是面對失敗、壓力時的情緒與行為。

  • 活用聯想法(association/metaphor),把遊戲情境與學生現實生活連結,啟發其自我認識與情感表達。

  • 討論與debriefing應以學生為中心,多聆聽、少說教,肯定學生的特質與成長。

成功案例與4F反思法

陳牧師分享多個成功案例,包括有老師將「籤籤入扣」等遊戲應用於課堂,促進學生合作與自我反思;亦有牧者、社工將桌遊全面融入教會、社區活動,甚至有幼稚園老師轉型成全職桌遊培訓師。他亦強調4F反思法(Fact, Feeling, Finding, Future)在桌遊教學中的重要性,幫助學生從經歷中整理事實、表達情緒、發現自我、規劃未來。

桌遊與AI的未來:融合創新與人際連結

面對AI與元宇宙的發展,陳牧師認為桌遊的最大價值在於人與人之間的面對面互動與情感連結。他鼓勵老師善用AI生成個性化情境,增潤遊戲內容,但同時堅持桌遊的原始互動特質,讓學生在真實交流中成長。

推薦入門桌遊與實踐建議

對於初學者,陳牧師推薦「籤籤入扣」、「德國心臟病/哈利加利」、「牛頭王」、「犯人在跳舞」等簡單但富啟發性的遊戲,適合不同年齡及主題需要。他鼓勵老師開放心態,親身體驗、觀察學生、靈活運用,並可進一步參加桌遊培訓課程深化專業能力。

Next
Next

從校園到海灘:大便妹的環保教育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