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校園到海灘:大便妹的環保教育之路
在香港這個講求方便快捷的社會,環保似乎總是被擱置一旁。然而,有一位環保教育工作者「大便妹」,卻用她的熱情和行動,喚醒了許多人的環保意識。在《教育朝聖之路》的最新一集中,綽老師與大便妹進行了深入對談,分享她如何從一個害羞的中學生,成為積極推動環保教育的行動者。
環保意識的萌芽:中學生物老師的啟發
大便妹的環保之路始於中學時期,她的生物科老師不僅教授課本知識,還會談及環境污染等議題,甚至安排學生參觀堆填區。然而,真正觸動她的是某天看到學校小食部垃圾桶滿溢的畫面。「我那時候可能買一些食物,有個塑膠袋包住的,有支膠叉用來拮那些魚蛋。我那時候第二天我就決定我要帶我的餐具出門口。」大便妹分享道。這個看似微小的決定,卻是她環保之路的起點。她開始閱讀環保相關資訊,思考如何調整自己的生活方式,甚至開始畫漫畫分享環保理念。
從研究到教育:尋找更直接的影響力
大學時期,大便妹選擇就讀海洋相關科系,但她發現研究工作進展緩慢,無法及時應對環境危機。「我可能要花幾年時間去證實塑膠會污染地球影響人類,為什麼不立即行動?」她解釋為何最終選擇投身環保教育工作。透過教育,她可以接觸更多人,傳遞環保理念,鼓勵即時行動,而不必等待研究結果出爐。
淨灘活動:震撼的環保教育體驗
大便妹組織的淨灘活動,不僅是清理海灘,更是一種體驗式學習。她會在活動前進行20分鐘的講解,分享海洋垃圾的數據和影響,然後帶領參加者親身體驗淨灘過程。「可能我們去淨一次灘,我們是可以執到一千六百幾隻鞋。」這樣的數字令人震驚,也讓參加者開始思考:為什麼海邊會有這麼多鞋子?它們是從哪裡來的?透過親身體驗和數據記錄,參加者能更直觀地理解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進而反思自己的生活習慣。
校園環保教育:從小事做起
在校園推動環保教育,大便妹認為老師的身教至關重要。她分享了一些簡單但有效的方法:
自備餐具:鼓勵學生在學校活動中自備餐具,減少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垃圾分類:設置回收桶,並教導學生正確分類垃圾。
學生參與:讓學生設計環保標語,製作宣傳海報,甚至組織環保小組。
觀察體驗:帶領學生觀察垃圾桶內的垃圾,思考如何減少浪費。
「老師不要看小自己的影響力,除了學科上令到學生增長知識之外,其實一言一行或者簡單的一些推廣已經很重要。」大便妹強調。
環保不是遙不可及的理想,而是日常生活的態度
大便妹的故事告訴我們,環保不必是轟轟烈烈的大行動,而可以是日常生活中的小習慣:關掉不用的燈、關緊水龍頭、自備餐具、正確回收垃圾等。「環保意識多少少,我們在日常生活當中有很多地方將一些生活的習慣將它減量,其實已經是環保了。」大便妹說道。她也出版了《生活給我們上的10堂環保課》一書,分享她多年來的環保心得和反思,希望能影響更多人加入環保行列。
結語:每個人都能成為環保教育者
大便妹的故事啟示我們,無論是老師、學生還是普通市民,每個人都能成為環保教育者。透過自身行動、分享知識和鼓勵他人,我們都能為環境保護貢獻一份力量。正如大便妹所說:「大家不盡早改變它,就會一天比一天差下去。」環保教育不僅是為了今天的環境,更是為了明天的世界。
想了解更多大便妹的環保教育理念和實踐方法?
請觀看《教育朝聖之路》完整訪談。
你有什麼環保小習慣?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